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2课时2 苏教版.docx
2023-07-06,文件大小:18.39K,下载:0
下载
下载地址加载中.... 下载教程 (新手必看)
提示: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,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!!
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
全在情”啊!(2)师:为什么
都有意不去触动?(怕引起对方伤感)【将别时与平时两
位诗人在黄鹤楼之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强烈的对比,有力地突出了
离别之情,加深了学生对“依依惜别”的理解和感悟,为学习下文定下了情感的
基调。】第 1

《黄鹤楼送别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: 1、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 2、诗文对照阅读,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。3、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,探究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。教学重难点:重点: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、探究,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,感受话别的情景。难点:品读诗文,探究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。【教学过程】一、读词语,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.出示下列词语,指名朗读,整体连贯朗读。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师问:这八个词语中,哪两个词是写暮春三月之景的?哪两个词是写黄鹤楼气势雄伟的?哪两个词是写李白赞美孟浩然的?最后两个词是写什么的?(既是写江水,又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情很深的)2.指名读第一自然段,学生读后教师板书“饯行”,并让学生说说“饯行”的意思(设酒食送行)。【所出示的八个词语是有用意的,一是突出了别景,二是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,三是突出了两人的情深,更主要的是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含其中,同时勾勒了文章的意境。学生在连贯朗读中产生了整体感。】二、品语言,深层理解深厚情谊1.师:李白为孟浩然饯行,在酒席之上当然要敬酒,可是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却用了“终于”一词,难道这酒杯有千斤重,难道李白不愿意敬酒?你是怎样理解“终于” 一词的?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。(不愿分别,不忍分别)2.指名读第二自然段,师:你从哪里知道他们不忍别?(1)从这段中“一会儿……一会儿……”体会到什么?(无心赏景)如果是在平时,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?(喝酒、赏景,吟诗,是多么潇洒,多么惬意)而今天就要分别了,真是:“眼前有景无心赏,惜别之情藏心上”;“他们的心不在景,他们的心


再读第二自然段后,师:不忍别,终须别。酒还是要敬的,别言还是要说的。让学生自
由读第三自然段,在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上记号,想想自己
从中体会到什么。(1)读后
先组织交流“李白的话”。①李白是怎样
称呼孟浩然的?——“夫子”,这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。一连用了
六个“您”,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!“兄长、老师”,也是李白对孟浩然的
尊敬。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,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,李白曾经
到襄阳拜访过孟浩然,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,并留1李白住了0多天,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讨论之后,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尊敬之情。②你
还体会到什么情?——敬仰之情。“您的人品令人敬仰,您的诗篇誉满天下。”孟浩然是个
大诗人,写了不少好诗。李白对他十分敬仰,曾写过《
赠孟浩然》,出示(在第一课时教师已引导学生进行了初步学习):赠
孟浩然李白吾爱
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红颜弃轩冕
,白首卧松云。醉
月频中圣,迷 花不事君。高山安
可仰,徒此揖清芬。学生读后,出示
译文:孟
夫子,我特别敬爱您,您飘逸洒脱天下闻名。您这一生远离官场,不羡权贵
。您隐居山林,常在月色中把酒临风,至于沉醉,或在繁花丛中,流连忘返
。您清幽芬芳的人品太令人敬仰了,我远比不上您,只能在此向您拱手行礼
了。对照诗和
译文,师问:李白爱孟浩然的哪些方面?(风流潇洒、流连山水、不
羡权贵、品格高尚)③你
还体会到什么情?——惜别之情。“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,前往扬州,不知
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……”(还没有分别就想着再见面,友情是多么深啊!
)再次
朗读李白的话。读后,师:就请您满饮此杯吧!孟浩然饮下的仅仅是酒吗
?这酒中包含了什么?(深厚的友谊、深沉的敬仰、深情的留恋…)齐
读李白的话。【李白的话内容
丰富,情感真挚、深沉。在学生自读自悟后,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深
入理解这段话很有必要。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、敬仰、惜别之情是学生
凭借语言体会到的,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。为了使学生的感悟更丰满,教学中
补充了《赠孟浩然》这首诗,这首诗使学生对孟浩然的了解更形象了,对他们的友谊理解
也更深刻了。有了这样的过程,读出情感才水到渠成。】(2)
再组织交流孟浩然的话。指名读孟浩然的话。你读出了什么?学生读后
组织交流。第 2

3.指名


己”。(① 说说“知己”的意思。②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哪
些共同的地方?——爱饮酒吟诗,爱流连山水,不羡权贵……)二是
宽慰。(是知己,就是相隔在天涯,也觉得是在近邻,所以不必难过)三是感情很深。(友谊就
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)【对于“知
己”的理解是具体独到的,这是两人友谊深厚的原因所在。这是建立
在理解李白拜访孟浩然,吟《赠孟浩然》诗基础上的,这个教学过程是实实
在在的。】4.在古
典音乐声中朗读第三自然段。三、
巧对白,真切体验依依别情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,教师在
音乐声中继续范读第四自然段,读后组织交流。1.“
伫立”是什么意思?(长时间地站立)在“伫立”前面还有一个词是“依然”,你体会到什么?(
已经站了好长时间了,还将长时间地站下去)李白一
直站到什么时候?(一直站到孟浩然所乘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,还要长时间地
站在那儿)2.
此时的孟浩然在干什么呢?3.他们
相互看着对方,一直到看不见对方了,还在看着,他们的心里肯定有许
多话要向对方说。请用你的笔写下来。(分两大组,一组写李白对孟浩然说的话,一
组写孟浩然对李白说的话。)数
分钟后,在音乐声中,在教师的语言渲染中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。(1)
岸边繁花似锦,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,心里默默地说——江上
沙鸥点点,孟浩然望着岸边的李白,心里默默地说——(2)
岸边烟雾迷蒙,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,心里默默地说——江上白
云悠悠,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,心里默默地说——(3)
岸边杨柳依依,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,心里默默地说——江上
波涛汹涌,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,心里默默地说——【
由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,由外在的遥望想到两人内心的
独白,加上古典音乐的渲染与教师语言描述的情境,学生就进入到了送别的美
妙意境之中,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。这样的体验是深刻的,也
是久远的。】四
、吟诗句,再次回味离情别景1.师:
望着望着,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——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……唯见长江天际流。”2.师:这
首诗你们读懂了吗?现在来考考你们。(1)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”中的“之”与“依依惜别之情”的“之”意思一样
吗?(2)为什么是“
西辞”?(结合第三自然段和地理位置理解)(3)为什么是“
孤帆”?(江上船再多,但在李白的眼里,只有孟浩然的一第 3

要点有:一是“知


)3.在
音乐声中再读这首诗。适时点拨:烟花三月的时节里,李白送孟浩然去了美
丽的扬州,同样爱游山赏景的李白何尝不想去啊,这既可陪伴好友,又能
赏景,多好的一件事啊。再
读整首诗,下课。4.
布置作业:课后搜集送别诗,下一周将组织交流赏析。【“文”学
好了,“诗”的意思自然会明白,重要的是检查“诗”中的一些关键字
词的意思。“之”、“西辞”、“孤帆”是不能放弃的,特别是“孤帆
”一词,有力地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,很有意味。】【
总评】对于文
质优美的文章,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也是十分美妙
的事情。这已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共同做法。但如何让学生读出情感——内心真
实的情感?这又是一道难题!笔者以为,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和文本产生
共鸣是一条最有效的方法,而产生共鸣的最好方法是体验式教学。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。这
篇课文的教学采用了如下几种。一是在
比较中体验。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,教师就让学生比较“平时与离别时”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表
现有什么不同,通过“反比”突出别情;再
如,教学第三自然段时,通过比较李白和孟浩然的性格、爱好,知道他们两人在哪
些方面是“知己”,在“正比”中突出情深。二是在想
象中体验。比如教学第四自然段,让学生结合李白在岸边长时间地伫立遥望
,想象孟浩然在船上会是怎样,从而理解他们是在彼此相望,彼此留恋
。三是在情境中体
验。教师开始就通过八个词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送别的意象性
情境,再点明了“饯行”的酒席情境,然后是两人相望的浓浓的离别情境,使
学生始终是在情境中学习,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的学习而逐�
内容系创作者发布,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,不代表夹子盘观点,可联系客服删除。
夹子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