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.doc
2023-03-11,文件大小:272.50K,下载:0
下载
下载地址加载中.... 下载教程 (新手必看)
提示: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,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!!
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
看课文,听清读音,停顿、重音和语调。(2)生
做附二材料的1、2题后,着字幕、订正。(二)分
层11、学习第讨论段①生出
声自读,看注释;理解句义,师巡场释疑。②提
生释下列句义,指出句式特点,予以评价。A李氏将有
事于颛臾无乃尔B何以伐是过与?C为?点拨:A句,
介词结构后置B、C句,固定句式,宾语前置③简析
。引:本段哪两句话
表达了孔子的态度?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?(生答)点拨:“
无乃尔是过与?”“何以伐为?”孔子责冉有[板书],从历史、地理、(颛臾与鲁国臣
属)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(板2书)理由。、学习第2段①放
本段录音,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。②提
一生,译下列难句,予以评价。A陈
力就列;不能者止B危而
不持,颠而不扶C虎兕
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点拨:难词“
陈”,施展;“就”,充任;“危”,(盲人)走路不稳
苏教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季氏将伐颛臾·教案【教学目标】l、解决预习难点,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。2、弄清思路,理解课文。3、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。【教学重点】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。【教学难点】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。【课时安排】1课时一、入课映示教学目标,由《论语》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。引:初中我们学过《论语六则》这篇课文,谁能说说《论语》是一部什么书?(生答,教师适当点拨)明确: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,是语录体散文集,儒家经典著作。论:编辑;语:“言谈”的意思。古人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说,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。引: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?(生答)明确:孔子(前551——前479)名丘;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人,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。儒家学派创始人,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。相传有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,课文中冉有、季路是他的学生。二、有关背景引:题目中的“伐”是“讨伐”的意思,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?相关背景如何?点拨:课文共3段,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。当时,鲁国正处于动荡中,三大贵族(季孙、孟孙、叔孙)共同把持朝政,季孙是宰相,他的权力最大,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:贪其土地;担心颛臾对己不利。冉有、季路任李氏家臣,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,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。三、研习课文(一)朗读全文,扫清字句障碍(1)生分角色读课文,予以评价。要求:其他学生


推卸责引,孔子任名言,还用了两进形象个喻比行反驳(板,)书教育冉有认识
自己失责,作为季氏家臣,冉有应该拼死力谏。那么,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
呢?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点?拨:孔子55岁离开
国,鲁周游列年国41;宣传礼(治板),书反,对战争但他的主张
并不被各国诸侯采于,纳前684年回到他鲁由于是国事从育,教望希学他的生侯到各诸
国去参政,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。而现在,再有、季路违背了他的原则,因此他给予厉
言批评。这就说明孔子坚持(板书)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。3、学习第3段①一生读孔子
指责两名弟子的话,予以评价。引:冉有的话前
后矛盾,遮遮掩掩,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,原来,他是支持这场战争的。孔子
听后,态度有何变化?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?明确:
从“君子疾夫舍日……”“……不能来”“……不能守”句子中看出,孔子很气愤
,狠狠地训斥(板书)。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,是谋乱,妄图夺
鲁君的权。引:想一想孔子当时是
怎样的神态?〔
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〕②生
齐读本节表的讨论:孔子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。政治主张是什么?集中
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当孔子的思?对想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?(前
后位四人一组,讨论之后,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。)明确:对内
做到均安民和;对外,施行文德。(板书)使远方人归顺。这就是孔子主张的“
仁政”思想。安定压倒一切,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,人类呼唤着和平。四、归纳主题(由生
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)本
简,记录子与弟子三孔对话次表明了孔子反,战争对坚持礼治,均安民,和施行文德的“
仁政”思想和主张。[强
化主题]投91影98年1月
,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,发宣表:“人言类要世在12纪生存下
去,必须回年头2500;去吸取孔子的智慧。”五
、讨论写作特点引:本篇
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明的?确:孔子的对话,他三次
直呼“求”,语气急促,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;另外,运用反诘
句,语势猛烈,使冉有理屈词穷,无招架之力。六、朗读全文(
齐读,整体感悟)七、
布置作业1、将课文
改编成课本剧2。、[迁移阅
读]阅读《读本》中的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,完成下列题目。(1)孔子
为何笑子路?文章描写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?(2)四
位学生的性格是什么?(3)
从中进一步体会《论语》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。寡
人之于国教·也案【教学目标】1.
了解《孟子》的有关知识;2.
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、词、句知识;3.
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;4.欣赏
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。【教学重点】1.
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;
③简析引:冉有


课文中“五十步笑百步”比喻的理解。【教学时
数】2课时【教学过
程】第一课时一、
整体感知1.
由《论语》导入新课。孟子是
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,我们经常“孔孟”并称,初中时,我们学习过《得道
多助,失道寡助》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,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。今天我们学习《寡人之于国
也》,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,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。2.
介绍《孟子》及孟子散文的特点(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)3.
教师范读课文(或播放朗诵录音)(1)要求学生认
真听,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。(2)学生
自由朗读课文。(3)教师
投影,正音:根据汉
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,给加点字注音,是通假字的要注明。4.
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,把握全文大意讨论
交流后,点拨:《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》是《孟子·上》中的一章,是表现孟子“
仁政”思想的文章之一。论述了如何实行“仁政”以“王道”统一天下的问题。从
具体段落来看,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(第一段),写
梁惠王为自己“尽心于国”,而“民不加多”提出疑问。第二部分(“孟子对
曰”至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”),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
段使“民加多”的愿望,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,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
好事而已,本质上并没有区别,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。第三部分(第三段
至第五段),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“民加多”的心理,以及战国时国
君所有的“统一天下”的宏愿,孟子提出自己的“仁政”主张。二、课文分
析1.
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,检查纠正读音、断句。2.
学生齐读课文诵
读指1第导:段第1句要把
梁惠王“自诩”的口气读出来。末尾“何也”要读得稍重一些,疑
问语气加强。第2段孟子
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,语气应平缓。第三部分排
比,对偶句较多,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、感情激越、锐不可当的特点。要把
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。3.
理清思路结构(在学生讨论、明确段意的基础上,教师板书)4.
学生对照板书,试.1背课文第2节5.
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,指导背诵方法点拨、
诱导:找出重点句,划分小层,理出思路,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,注意关键
词和句子的异同,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。三、
布置作业1.
背诵课文第一、二两小节。2.
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。第二课时一、归纳文言文字、词、句
知识1.检查
背诵第一、二小节。2.
归纳文中重点字、词、句的相关知识。教师
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,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、词、句,在小组讨论的基础
上,提问,教师纠错、明确,在课文注释及“思考和练习”的基础上补充。(1)理解
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
2.


连词①顺接,就,那么。(则移其民于河东、则何如)②转接,却。(人死,则曰:“
非我也,岁也。”)以
介词,①用、拿、把清以战喻(用)树之以桑(拿)申之以孝悌之义(把)②介词,
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③介词,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,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
君计短也⑤然而,相当于“而”,以卫王宫(7)
应掌握的文言句式指
名学生口译,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。①否
定句宾语前置末之有
也②介
词结构后置树
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判断
句是
亦走也 非我也,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④固定
格式或百步
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(8)
疑难语句的理解、翻译(指导学生翻译,小组合作修改)“狗彘食
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,人死,则曰:‘非�
内容系创作者发布,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,不代表夹子盘观点,可联系客服删除。
夹子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