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八下9鱼我所欲也教案说课.docx
2023-12-14,文件大小:67.18K,下载:0
下载
下载地址加载中.... 下载教程 (新手必看)
提示: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,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!!
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
11119.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.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,理解全篇内容。2.理清文章层次结构,把握其论证方法。3.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。教学过程一、导入新课世间有很多事,都会面临选择,而生与死,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《鱼我所欲也》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、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,一探究竟吧!二、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:朗读文章,解读文意1.朗读文章,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。2.反复朗读文章,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。3.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。(1)如使/人之所欲/莫甚于生(2)使/人之所恶/莫甚于死者(3)乡/为身死而不受,今/为宫室之美/为之(4)是/亦不可以已乎111


11114.教师指导,学生翻译文章内容,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。【通假字】“辟”同“避”,躲避。例:故患有所不辟也。“辩”同“辨”,辨别。例: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。“得”同“德”,感恩、感激。例: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“与”同“欤”,语气词。例: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“乡”同“向”,先前、从前。例:乡为身死而不受。【一词多义】①为:为宫室之美(为了,介词)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(做,动词)②得:故不为苟得也(取得)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同“德”,感恩、感激)③与:所识穷乏者得我与(同“欤”,语气词)呼尔而与之(给予)目标导学二:探究文本论证思路,把握文本论证方法1.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?它是怎么提出来的?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?明确:中心论点是: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是由“鱼”和“熊掌”的比喻引出来的。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,这是因为“鱼”与“熊掌”是人人皆知的美味,而“熊掌”是其中更美者。二者不可兼得,取其中最美者111


上,“义”超过了“生”,所以人能
够不贪生,不避死。这种羞恶之心,人人皆有,贤
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。接着举例说明,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,从正面论证“舍生取义”是人之
共性。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,从反面
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。随后用一组排比句,对不辩礼义而
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,并以“此之谓失其本心”收束全文,照应开头
。3.列
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,并说明其作用。明确:(1)比喻论证。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。以生
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
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(主旨)。(2)举
例论证。举“一箪食,一豆羹”的例子告诉我们,看似微不
足道的东西,在关乎生命的时候,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。举“万钟”的例
子,告诫人们不要丧失本心。(3)对
比论证。将“一箪食,一豆羹”与“万钟”做对比,让人认
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,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
的过程,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。111
1111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。由此及彼,由浅入深,引出“生”与“义”的论题来,自然明晓。2.论点提出以后,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?明确:提出“生与义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的论点后,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“舍生取义”,是因为人皆有“欲生不为苟得,恶死有所不辟”的思想。然后再从反面说明,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,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;可是事实


三:品味文本语言艺术这篇文章主要
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?明确:
运用了比喻、对比、排比等修辞手法。比喻。“舍鱼而取熊掌”是一
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,恰当地表明了在人们所
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,就必须择优而取。“一
箪食,一豆羹”也是比喻,表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,但
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,从而证明了“义”重于“生”的观点,突
出了主题。对
比。生和义进行对比,义比生更可贵;死与不义比,不义比死更可恶。
又用假设的方式与事实做对比,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。最后用“不
食嗟来之食”与“不辩礼义而受万钟”做对比,赞扬了舍生取义的
精神,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
们,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。排比。通篇皆是,
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,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
和论辩力量。目标导学
四:拓展延伸,抒发感悟结合我们
上课导入的问题,学了本篇文章之后,你将会如何面对
生活中的抉择呢?明确:生
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,但任何时候,我们的抉择都应
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,要知晓大义,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。三
、板书设计111
1111目标导学


行反复的诵读训练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,让学生从
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。2.注重
对文本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进行分析,强化学生对古
代议论文的认知。3.引导学生正确
地面对生活中的选择,培养正确的价值观
。不
本文内容对学生而言略显深奥,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联系
足之处  
生活实际,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,对文章内涵体会不深。111
1111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.进


1111111
内容系创作者发布,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,不代表夹子盘观点,可联系客服删除。
夹子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