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级下册语文【教材梳理】专项部分-古诗文_湘教版.doc
2023-10-27,文件大小:26.50K,下载:0
下载
下载地址加载中.... 下载教程 (新手必看)
提示: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,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!!
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
位行人为何“欲断魂”呢?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
个大节日,照例该家人团聚,一起上坟祭扫,或踏青游春。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,在陌
生的地方赶路,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,偏偏又淋了雨,衣衫全被打湿,心境就更加凄迷纷
乱了。如
何排遣愁绪呢?行人自然想: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,一来歇歇脚,避避雨;二来饮点
酒,解解寒;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。于是他问路了:“借问酒家何处有?”问
谁,没有点明。末句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中的“牧童”二字,既是本句的主语,又补充说
明上句问的对象。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,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在一片
红杏盛开的树梢,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(古代酒店的标帜)。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
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,兴奋地赶上前去,找到酒店饮上几杯,获得了避雨、解寒、消愁的
满足等,都有待读者去想象。(二)江畔
独步寻花 黄师塔
前江水东,春光懒困倚微风。 桃
花一簇开无主,可爱深红爱浅红?【注释】1、
懒困:疲倦困乏。第
1 页
专项部分 古诗文 (一)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 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【注释】1、欲:将要。2、断魂:神情凄迷,烦闷不乐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。3、借问:请问。4、遥指:向远方指。 【诗意】清明的时候,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。奔走旅行在外的人,心里更增添了一分愁苦,简直失魂落魄了。他向别人询问,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,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。【作者简介】杜牧(803—852),字牧之,唐京兆万年(现在陕西西安)人,是我国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。他所生活的晚唐,藩镇拥兵,宦官专权,民不聊生,《阿房宫赋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。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,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。人们将他和杜甫比,因而称他为“小杜”;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,他俩又被称为“小李杜”。杜牧有才华,有抱负,写诗喜欢评今论古,抒发军事、政治见解。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,明朗秀丽,清新自然,深受读者喜爱。【赏析】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,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。清明时节,天气多变,有时春光明媚,花红柳绿,有时却细雨纷纷,绵绵不绝。首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写出了“泼火雨”(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,旧俗要禁火三天,这时候下雨称为“泼火雨”)的特征。次句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写行路人的心境。“断魂”,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。这


倚:靠着。【诗意】浩荡
的江水从黄师塔前东流而去,我走在怡人的春光里,不觉有些困倦,就让我靠着这
微风吧。眼前出现了一簇没有主人的桃花,瓣色各有深浅,你可以喜欢这深红的,也可以喜欢
那浅红的。【作者简介】杜甫(
公元712--770),字子美,世称杜少陵、杜工部、杜拾遗等,自号少陵野老,祖籍襄阳
(今属湖北),生于河南巩县。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,他的爷爷杜
审言也是唐朝(武则天时期)著名诗人,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,15岁时就已成名。杜甫是我国唐代最
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并称“大李杜”,人称“诗圣”。杜甫的诗歌现
存1400多首,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,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
经历,同时,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,达到思想
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,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。所以,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“诗
史”。【赏析】本
诗作于上元二年(761),当时,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,生活稍稍安定。但年逾半百
,垂垂老矣。感慨之情,溢于言表。每每独步寻幽,消遣世虑。此诗虽题为寻花,实为遣
愁散闷,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。这里所选的一首,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。它所突出表现的是
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、赏花的审美心理。首先,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
的黄师塔,巍然屹立着;流动的江水,从塔前东流而去,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。塔
,是静止的;江,是流动的。画面有动有静,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,给人以壮美的感受。
塔前、水东,标明了方位,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,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其中,“黄师塔
前江水东”一句 ,在营造氛围方面,尤为重要。然而诗人
毕竟在寻春,风和日丽,春光怡人,不觉困倦,且倚微风,以寄雅怀。诗人以一“
倚”字,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,达到寓情于景,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。下两句
着力写桃花。在诗人笔下,桃花一簇,深浅放红,然主人已逝,唯有寂寞相随耳
。若诗人不寻花至此,又有何人赏识?字里行间,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。这与七
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。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,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。“可爱深红爱
浅红”一句,用了两个爱字,两个红字,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,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
,不仅饶有兴味,而且由己及人,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,强化了美感。如果说七绝句前
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、怕春、报春、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,那么,此首(其五
)却表达出爱花、赏花时的喜悦之情。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,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,给
人以新奇的美感。这种喜悦之情,并未戛然作结,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;以致在下一首,
达到了最高潮。如果缺少它,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,而显得美中不足。(三)饮湖
上初晴后雨 水光
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 欲
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 【注释】1、
潋滟:形容水波流动。2、
空濛:形容迷茫。3、
相宜:适宜。4、
相和:相互和谐。【诗意】第
2 页
2、


波荡漾的晴天,景色真好,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。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,不论
她是淡雅的装束,还是浓艳的打扮,都是那么适宜。【作者简介】苏轼
(1037—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,北宋杰出的文学家、书
画家,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并称“三苏”。21岁中进士。神宗时,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
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元丰三年(1080)因“乌台诗案”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。在黄
州四年多,曾于城东开荒种田,故自号东坡居士。他博学多才,是著名的散文家,唐宋八
大家之一;是著名诗人,同北宋的诗人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是杰出的词人,开辟了豪放
词风,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,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;是著名的书法家,同黄庭
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“宋四家”;是著名的画家,喜作古木怪石。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
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。此外,他在农田水利、教育、音乐、医药、数学、金石、美学
、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。【赏析】这是一首
赞美西湖美景的诗,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。原作有两首,这是第二首。首句“水光
潋滟晴方好”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: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,西湖水波荡漾,波
光闪闪,十分美丽。次句“山色空濛雨亦奇”描写雨天的山色:在雨幕笼罩下,西湖周围
的群山,迷迷茫茫,若有若无,非常奇妙。从题目可以得知,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,起
初阳光明丽,后来下起了雨。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,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
奇妙的。“晴方好”“雨亦奇”,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。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
相宜”两句,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,写出了西湖的神韵。诗人之所以拿西
施来比西湖,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,同有一个“西”字,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
美,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,不用借助外物,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,随时都
能展现美的风致。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,总是风姿绰约的;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
是花朝月夕,都是美妙无比,令人神往的。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,从此,“西子湖
”就成了西湖的别称。(
四)望
洞 庭湖
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遥望
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【注释】1、
洞庭:湖名,在湖南省。 2、和:和
谐,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。 3、
潭面:指湖面。镜未磨: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、磨成。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,波平
如镜;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,隐约不清,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。两说均可。 4、
白银盘:形容洞庭湖。青螺: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。【诗意】洞
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,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。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
片翠绿,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。 【作者简介】刘禹锡
(772-842),字梦得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,唐代中期诗人、哲学家。政治上
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被贬为朗州司马、连州刺史,晚年
任太子宾客,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思想,他写的《竹枝词》等诗具有新鲜活泼,
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,情调上独具一格。语言简朴生动,情
内容系创作者发布,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,不代表夹子盘观点,可联系客服删除。
夹子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