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(部编)第10课《短文两篇》同步练习.docx
2023-10-22,文件大小:20.43K,下载:0
下载
下载地址加载中.... 下载教程 (新手必看)
提示: 此文件暂无参考内容, 请自行判断再确认下载!!
作者很懒没有写任何内容
短文两篇《答谢中书书》,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同步练习【课内基础积累】一、为下列划线字注音欲颓( ) 石壁( ) 沉鳞( ) 与( )其奇 遂( )至 藻( )荇( ) 未寝( ) 竹柏( )二、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(1)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(2)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(3)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(4)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三、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,对的打“√”,错的打“×”。A.“月色入户”把月光拟人化,写得自然而生动。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,主动地与他作伴,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。()B.“念无与为乐者”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,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。( )第 1 页


译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”。(3分)译
文: 3.
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__句,其主要内容可用4第 2 页
C.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短短三句话,没有写一个月字,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。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,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。( )D.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寥寥数语,感慨深长。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,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。( )四、【课内阅读】(一)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文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1.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 )。(2分)A.念无与为乐者(思念) B.遂至承天寺(于是,就)C.怀民亦未寝(睡觉) D.相与步于中庭(共同,一起)2.用现代汉语翻


概括为:□□□□。(3分)4.这篇文
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。(2分)(二)山川
之美,古来共谈。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两岸石壁,五色交
辉。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。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;夕日欲颓,沉鳞
竞跃。实是欲界之仙都。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1、作者
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?答:2、
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?共描写了哪些景物?这些景物有哪些特
点?答:3、
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?(引原句)答:4、作者是
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?答:5、“
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”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?是从哪些角度
来写的?第 3 页
个字


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;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。”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
其画面,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?答、7、《答谢中书书》写出作者
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?答:五
、【迁移过关】比较
阅读苏轼两篇作品,完成1-5题。(10分)[甲] 水
调歌头丙辰
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明月
几时有?把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保年。我欲乘风归
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转朱阁
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
合,月有阴情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[乙] 记承天寺夜游1.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。(2分)(1)把洒问青
天( )(2)念无与为乐者( )2.下列句中的“/”表示朗
读时的停顿,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第 4 页
答:6、“


/天上宫阙 B.我/欲乘风归去C.遂至承天寺
/寻张怀民 D.相与/步于中庭3.按要求回
答下列问题。(3分)(1)请
出与“月下起舞,清影随人,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”想
对应的作品原句。(2)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
笔下柏影也。译
文: 4.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2分)A.甲
、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,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
的情致;乙透露出随缘自适、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。B.甲
、乙两篇都写月,甲以美丽的想像、明睿的哲理,创造出幽深
高远的境界;乙用形象的比喻、传神的文字,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
。C.甲
中的“婵娟”指月中的仙女;乙中的“闲人”指无所事事之人。D.甲
、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,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:前
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,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。5.仔细体会
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,谈谈你对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
阴情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一句的认识。(2分)六、【课
外巩固提升】第 5 页
)(1分)A.不知


水,从西山深涧中来,道此入玉河。白练千匹,微风行水
上,若罗纹纸。堤在水中,两波相夹,绿杨四行,树古叶繁,一树之
荫,可覆数席,垂线长丈余。岸北佛庐道院甚众,朱门绀②殿,亘数十
里。对面远树,高下攒簇,间以水田。西山如螺髻,出于林水之间。极
乐寺去桥可三里,路径亦佳,马行绿荫中,若张盖③.殿前剔牙松
数株,松身鲜翠嫩黄,斑剥若大鱼鳞,大可七八围许。 暇
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。予弟中郎云:“此地小似钱塘、苏堤
。”思立亦以为然。予因叹西湖胜境,入梦已久,何日挂进贤冠④
,作六桥⑤下客子,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⑥乎?是日分韵,各赋一诗而
别。(作者
袁宗道,选自《晚明二十家小品》,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
版)【注释】
①高梁桥:临近极乐寺,为北京西郊名胜。②绀(gàn)
:天青色。③张盖:张开的车盖。④进贤冠:古代儒者所戴第 6 页
高梁桥①


帽子。这里说挂进贤冠,表示弃官退隐。⑤六桥:在杭州西湖苏堤上
。⑥情障:这里指心愿。(1)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
粗词。①亘数十
里 ②极
乐寺去桥可三里③路径
亦佳④大可七八围许(2)
请用“/”给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。暇
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(3)用现代汉语翻
译文中画线句。对面
远树,高下攒簇,间以水田。(4)作者在
高粱桥看水,看堤,看______,看_______,将风景写得
具体生动、摇曳多姿。请联系第3节的内容,分析这样写的好处。【
参考答案】一、tuí bì lín yù suì zǎo xìng qǐn bǎi二、(1)自/康乐以来,未复/有能与其奇者。(2)念/无与/为乐者,遂至/承天寺/寻张怀民。第 7 页



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。3.(3分)
④(即“庭下……盖竹柏影也”) (1分) 概括:庭中月色(或
:月色如水、月色空明)(2分,只要能扣紧“月”来概括即可
给满分,其余酌情给分)4.(2分)
旷达(答“豁达”也给2分;答 “怀才不遇”、“
愤愤不平”、“乐观”等给1分;答“闲适”、“热爱自然”不给分) (二) 1.从
形态、色彩、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。2.①“美
”字②山峰,河流,石壁,青林,翠竹,猿鸟,鱼儿③有静有动,有
声有色。3.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4.一是形
体的动与静:高峰为静,流水为动。二是光色的动与静:林青
竹翠为静,五色交辉为动。三是声响的动与静:日出雾歇为静,猿鸟第 8 页
(3)怀民/亦/未寝,相与/步于中庭。(4)何夜/无月?何处/无竹柏?但少/闲人/如/吾两人者耳。三、3.A.√B.×C.√D.√四、(一) 1.(2)A2.(3)


为动,日落山暝为静,游鱼跃水为动。5.
描写了高山、白云、流水三种景物,突出了山之高,水之净;分别从
仰观、俯察两种视角来写。6.
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,传入耳际;夕阳的余
晖中,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(意思对即可)。这几句描写,为画面增添了
灵动感,传达了生命气息。7.通
过写人间奇景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。以及与古今
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。五
、1、(1)端起洒杯 (2)考虑 或:想着2.B3.(1)起
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(2)月光
照在院中,如水一般情明澄澈,竹子和松柏的影子,就像
水中交错的藻荇。4.(C)5.例
: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,人生有欢聚,也必然有离别
为;——正与月亮有圆时,也总有缺时一样,原本是自然的规律。六、(1)
①几;②距离;③好;④上下或左右。 (2)
暇日/曾与黄思立诸公/游此第 9 页
乱鸣


远处的树木,高矮聚集成林,以几处水田间隔着。(意思相
近即可)(4)
佛庐、道院、远树、水田、西山(任意两个即可);为下文中
郎的赞叹做铺垫,首尾呼应;表现了作者对高梁桥周围景致的喜爱
,引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。【
译文】 高梁桥
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,经过此地流入河里
。河水就像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,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(一种
纸张).河堤筑在水中,被两条河夹着。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,树
木古老枝叶繁盛,一棵大树的树荫,可以铺好几张席子,从叶子缝隙
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。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,红门大殿,绵延
好几十里远。对面远处的树木,高矮成林,中间几处水田,西山好
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,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。 极
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,道路的风景也很好,马在绿荫下前行,就
像给马车做的车棚。佛殿前有几株“剔牙松”,松树��
内容系创作者发布,涉及安全和抄袭问题属于创作者个人行为,不代表夹子盘观点,可联系客服删除。
夹子盘